English

也说“造大船”

1998-09-14 来源:光明日报 刘振杰 我有话说

半年多来,出版界关于“造大船”的议论多了起来。主张“造大船”的人认为:只有大的出版集团才能抵御大的风浪。反对“造大船”的人认为:“船小好调头”,只要有高的资金运营效率和保值增值率,就不必强迫大家入伙吃大锅饭。究竟是大船好,还是小船好,很难一概而论。下边就造大船的必要性、可行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谈点看法。

一、必要性

为什么前几年没有“造大船”的呼声,而在最近提出了这个问题?这与出版界自身的发展阶段和所处的大环境有关。我把这些内外的因素叫做“造大船”的客观条件。这些客观条件使成立出版集团有了必要性。

1.是迎接国际竞争的需要。国际上大的出版集团,无论出书品种、销售收入、实现利润、资本拥有量都远远大于国内的出版单位。就是国内实力雄厚的出版社,面对像贝塔·斯曼这样的大出版公司,也只是小舢板遇上了航空母舰。在外国公司对中国市场虎视眈眈的今天,我们不能不未雨绸缪。

2.是迎接国内挑战的需要。近年京沪地区出现了不少形形色色的工作室,这些工作室的成员大多是某方面的专家,他们具有策划重大选题、写作书稿的能力,脱稿后,向出版社索要高额版税。“姜太公钓鱼,愿者上钩”,你不出他出,手中有好稿,不怕没人要。一种书下来,他们的经济收入在几万元至几十万元,往往高于出版社的收益。更有甚者,他们在版税之外,还向出版社要发行权乃至印刷权,出版社成了他们的小帮工、小作坊。

3.由于社会企业的介入。出版事业的国家垄断性质和出版单位相对稳定的收入,早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。许多人都想从中舀一勺羹。“党政工青妇,大家都卖书”,这是前些年能买到书号时的普遍现象。现在买不到书号,就钻内部准印号的空子,或者干脆非法印发白皮书。编发一种学习辅导材料,就可以获利几十万元。他们的这种行为,严重侵害了出版单位的正当利益。一些大型企业也凭借雄厚资金,向出版单位渗透。

4.是事业发展的需要。出版事业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近几年的整顿,已日趋成熟。至今,品种趋于稳定、质量不断提高、优质高效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形成。出版社要进一步发展,必须扩大规模,增强出版企业的综合实力。

二、可行性

具备一定的群众基础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专业分工,带有极大的不合理性。出版资源分配的不合理,造成出版社之间苦乐不均(编、印、发等各环节之间,也有着收入不平衡的问题)。组建集团之后,有利于出版资源的合理配置,使各出版社都无后顾之忧。大多数出版社和印刷、发行单位希望组建集团,扭转当前苦乐不均状况,给出版事业带来新的生机。

有利于提高资本利用率和资本运营效率。组建出版集团,有利于资金重组和资金合理调配,使资金向最佳效益方向流动,发挥最大效用。集团实行内部结算制度,也可以降低财务费用。

可以形成“东方不亮西方亮”的局面。因专业分工的限制,某类图书订数下滑时,相关的出版社就会马上陷入被动局面。就是出版教辅、年画的出版社,也会因为“季节性”投资而造成间歇性的资金紧张。组建集团后,这几个子公司遇到逆境,那几个处于“顺境”,作为一个企业集团,可以立于不败之地。

有利于利益趋同。作为同一母公司的子公司,编、印、发等各环节的利益更趋一致,矛盾将得到缓解,关系会更加密切。

有利于人尽其才。组建集团,可以促进人员流动,有利于人尽其才。

三、趋利避害,精心操作

出版事业发展到今天,有了组建出版集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,但是,仅有必要性和可行性,还不能保证把出版集团办好。组建过程中,还应该注意许多问题。现举数例。

优势互补。参加集团的各单位都各具优势。它们或有人才优势,或有资源优势,或有资金优势,或有管理水平的优势。组建集团后,应有利于各单位扬长避短、取长补短,使它们都能够增进效益,提高资产保值增值率。

调动积极性。专业出版社独立时,调动了各社艰苦创业、奋发图强的积极性。正是这种积极性,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出版事业的飞速发展。组建集团,要进一步调动子公司的积极性,千万不可挫伤子公司的积极性。集团和二级单位的关系应该是母子公司关系。实践将证明,两个积极性更有利于事业的发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